top of page
作家相片Zhi Lin Zheng

戰後復會至1950年代

已更新:2020年8月14日


1954年《雷雨》劇照(前排右2:著名劇作家姚克,後排右1:中文學會主席劉唯邁)

學生於1947年已有復會之議,但由於未能向校方提出具體計劃而未能實現。1948年,學生得到馬鑑教授及陳君葆先生的指導,草擬會章呈上校方,經校長史樂詩召見後,終於得以復會。1948年10月8日下午1時,復會大會於馮平山圖書館舉行,有近百人出席。同年召開首屆會員大會,修改會章,學會成為直隸學生會的獨立學會,不再是文學院學生會的屬會(1982年,中文學會再次成為文學院學生會屬會)。儘管戰後百廢待興,中文學會仍堅持弘揚學術,邀請校內外人士舉行講座,校內有馬鑑主講「儒家思想與文學之關係」、陳君葆主講「魯迅與現階段的文藝」,校外則有歐陽予倩主講中國戲劇、簡又文主講太平天國及李濟琛主講國共問題。

踏入50年代,學會開始有大改變。 首先,學會有了會房。學會於戰前沒有會房,最早擁有會房是50年代,當時之會房位於本部大樓145室(1958年暑假遷至本部大樓347室),分成兩間房,一間用作會房,另一間用作學會圖書館。


左圖:本部大樓145室;中及右圖:50年代的學會圖書館

談到學會圖書館,它亦於50年代成立,但構思是復會當年已有。當時校方於戰後存在經濟困難,使學校圖書館未能添置新書,故當時的幹事便萌生創辦學會圖書館的意念。其次,學會活動變得多元化。原本學會主要舉辦學術活動,但由於幹事有意創辦學會圖書館卻缺乏經費,遂舉辦籌款活動。50年代的籌款活動形式是公演話劇,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公演的《沉淵》,學會於1950年及1951年先後公演《天網》與《雷雨》,籌得成立圖書館的資金。為了擴充圖書館,學會接着於1952年公演《日出》、1954年公演《雷雨》、1956年公演《傀儡家庭》。公演話劇的收入可觀,每次皆籌得1000幾至2000幾元。另外,學會於1954年1月曾與東方文化研究院合辦崑曲晚會,並在會上演出《思凡》及《販馬記》,獲晚會籌委會於事後撥款2000元支持。靠着這些資金,本會得以持續運作。除了為自身籌募經費,學會公演話劇亦有助人之意。1958年,學會應香港大學學生會的邀請演出了《長恨歌》以籌募助學金。





左圖:1954年《雷雨》劇照;右圖:1959年《長恨歌》場刊

《華僑日報》報導中文學會公演《長恨歌》
1956年《傀儡家庭》劇照

除了籌款活動,學會於1954年在鄧志昂中文學院大禮堂舉辦首次春茗,讓師生同慶新春。春茗其後成為學會年度盛事,於1963年起每年舉辦(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辦)。此外,學會於50年代還開啟了辦展覽及晚會的先例。1951年2月,學會假馮平山圖書館舉辦了古書畫碑帖石刻展覽。1959年,學會舉辦了仲春晚會。


上兩圖:1954年春茗;下兩圖:1959年春茗

最後,學會開始出版刊物。1950年,學會出版了《香港大學中文學會會刊》,形式為年刊,在當時是港大惟一中文學生刊物,內容有會務報告、師生的學術論文及文學創作。1959年,《東方》創刊,形式為月刊,接收了會刊的文學創作,兼刊登師生學術論文,後來發展成學術刊物。


1956年會刊編輯委員會

會刊創刊號及《東方》創刊號

15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